网友评分341人已评分

6.0

 播放列表
 排序
 剧情简介

身处湖湘学派传统中的魏源,虽半生为幕僚,却得当时经世派领袖器重。他从湖南一隅走入京师,在浙东放眼世界,重构“天朝”在世界中的图景。


记者/刘畅


影片剧照

停泊在伶仃洋的鸦片走私船(摄于1820年)(文化传播供图/FOTOE)


陶澍门下


1841年7月的一天,57岁的林则徐来到镇江边。这位前任两广总督,在促成虎门硝烟,亲见英国远征军占领香港后,被调来浙江,又即将遣戍伊犁。见到老友魏源,二人对榻连宵,感概世事苍茫。临别之际,林则徐将在广州任职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澳门日报》及一些船炮模型的图纸交予魏源,希望他能以此为蓝本,编辑一部详细介绍海外各国天文历法、火药武器、历史沿革的书,“嘱作《海国图志》”。


那是两位老友此生最后一次相见。48岁的魏源此时仍未中第,半生辗转幕府之中,却深得林则徐信任。27年前,林则徐任翰林院编修时,便对在京城负盛名的魏源有所耳闻,此后一直惺惺相惜。


1814年,魏源21岁时,从长沙岳麓书院随父进京。那时乾嘉盛世已步入尾声,各地起事不断,魏源进京前一年,便有天理教进攻皇宫。进京路过河南,正赶上水灾,魏源目睹“黄沙万殍骨”“食鸩止渴饥”的悲惨景象,受到很大的触动,他欲寻求造成这种景象背后的根源,遂在京师里拜谒硕学名儒。


“入都后,治学甚殷,陋室敝袍,借书还书之车,时喧于市。”他在北京期间结识了年龄相仿的龚自珍,二人志趣相投,均认同公羊学经世致用的特色,以及强调“变易”、改制的理论,双双投入礼部主事刘逢禄门下。


刘逢禄专治春秋公羊学,是当时今文经的执牛耳者。相比固守故纸堆,注重训诂的古文经,今文经的学者注重阐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把经书看作是制度论,把经典作为当下行动的依据。龚、魏二人便依此“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一展青年的朝气。当时的官员见魏源的诗篇敦厚典雅,四处宣扬,“数日名满京师,中朝公卿大争交纳焉”。


影片剧照

清代魏源著《海国图志》,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藏(FOTOE供图)


龚自珍虽没取得功名,好歹也是内阁中书,魏源却不过是个从外省来学习的年轻人。他能受到京城官僚群体的赏识,不仅因为才华,也源于他的家世。


魏源家曾是湖南昭阳的望族,他的祖父曾资助安化青年陶澍进京赶考。魏源进京时,1802年中进士的陶澍正任江南道御史。魏源对陶澍以“通家子”相称,到京后首先投奔这位长自己15岁的世家。陶澍不仅帮他寻访名师,更带着尚未获得功名的魏源,参加自己与同年进士组织的“宣南诗社”,与京城的官员酬答作对、讨论时事。林则徐也曾加入诗社,由此与魏源相识。


林则徐与魏源相知,则始于1825年。林则徐那时是江苏按察使,魏源随在任张渚巡检的父亲定居江苏,进入江苏布政史贺长龄府中做幕僚。林、徐二人同处一地,聚集在已任江苏巡抚的陶澍周围。


魏源眼中“指挥当世事,质朴古人风”的陶澍也曾在岳麓书院读书。乾嘉时期考据学如日中天,岳麓书院却一直秉承始于王夫之的湖湘经世思想,把“义理”的德行培养与“致用”的时务教育统一起来,要求躬行实践。“通晓时务物理”的学规要求,使得陶澍、魏源等人面对动乱的时局,更倾向经世致用的做法。


相似的教育背景使陶澍与魏源意气相投,而“以经世自励”的林则徐也是志同道合。而他们身处当时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见到的是全国官民矛盾最为复杂的漕运水利、盐务问题,逼迫他们思考经世之策。陶澍由此被道光皇帝称为“干国良臣”,他升任两江总督,引领的湖湘学派在江浙开枝散叶。


1825年,魏源应同乡贺长龄的要求,收集、编撰清朝历代的经世文章,次年编就《皇朝经世文编》。在这本囊括道光以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学术的“政务全书”中,魏源用三分之一的篇幅,罗列包括漕运、盐课、荒政、钱币、水利、道路等务实的文章。此书出版后,数十年都风行海内,晚清俞樾曾说,“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镬,几乎家有其书”。


史料记载,“时巡抚为陶文毅公澍,亦以文章经济(与魏源)相莫逆,凡海运水利诸大政,咸与筹议”。从魏源编写《皇朝经世文编》直到1839年陶澍逝世,魏源参与了陶澍的所有改革活动。魏源既掂量起两淮漕运改海运后,商船租金的多寡,又探访淮河各销盐口岸盐的价差,成为施政的行家里手,使“后两江制府,如江夏陈公銮、侯官林公则徐、长白璧公昌、长沙李公星沅、沔公建瀛,凡有漕、河、盐、兵等政更张,皆延与议定而后行”。


《海国图志》问世


魏源初在江苏做幕僚时,英国印度获得种植鸦片的垄断权已逾50年,在中国泛滥已近30年,“嘉庆初食者甚少,不二十年,蔓衍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贩夫走卒,群而趋之,靡而不返”。


魏源曾在《江南吟》中描述鸦片之害已深入清政府的中枢:“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醲。夜不见月与星兮,昼不见白日,自成长夜逍遥国。长夜国,莫愁湖,销金锅里乾坤无。溷六合,迷九有。上朱邸,下黔首。彼昏自痼何足言,藩决膏殚付谁守?语君勿咎阿芙蓉,有形无形瘾则同。边臣之瘾曰养痈,枢臣之瘾曰中庸。儒臣鹦鹉巧学舌,库臣阳虎能窃弓。中朝但断大官瘾,阿芙蓉烟可立尽。”


陶澍是最早主张禁鸦片之人,他在江苏地区大力禁烟,严管当地商人与英国贩卖鸦片的商贩勾结,起获窝藏鸦片即加以销毁,首开禁烟运动的先河。陶澍病逝后,林则徐成为禁烟派首领。作为幕僚的魏源,始终追随禁烟。


“魏源对鸦片的认知并没有仅局限在鸦片本身,他看到鸦片大量输入造成的‘银贵钱贱’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郑任钊研究员告诉本刊,魏源就此作《军储篇》,希冀币制改革,“开银矿以浚银源”,并“仿番制以抑番饼”,通过制造银元,抵制外国的银两。这与陶澍、林则徐在1833年的《会奏查议银贵钱贱除弊便民事宜折》中提出“欲抑洋钱,莫于官局先铸银钱”的想法如出一辙。那是他们在鸦片战争之前,对英国势力最初的认知。


鸦片战争使这样局部的认知显得捉襟见肘。林则徐“托孤”般将编写《海国图志》的任务交给魏源后,鼓励他投入裕谦幕府,协助策划浙江抗英防务。而魏源在定海边看到北上的英军攻陷镇江、定海,自己几番进言均未被采纳,他意兴阑珊地回到扬州的家,开始埋头编写《海国图志》。


1841年魏源编成了50卷《海国图志》。“以西洋谭西洋”是魏源自己认定的《海国图志》的最大特点,全书的来源既有中文撰述又有西人著作,尤以后者为多。在《四洲志》的框架下,魏源整合明末清初传教士的书,以及同时代西方传教士的汉文译著,意图成为涉及“各国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能以各国史书志富媪山川,纵横九万里,上下数千年者”的百科全书。在初版之后,魏源又在十年间两次增补,最终形成100卷。


百卷本《海国图志》,其中卷37至卷53均为有关欧洲国家的介绍,第50卷至第53卷是英国的部分,魏源努力展现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完整图景。


“天朝上国竟被小夷英国打败,给当时的国人以巨大震撼。1842年道光帝向大臣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英国的问题。了解西方,首先是了解英国。”郑任钊告诉本刊,魏源试图探究何以英国能从一个海洋岛国转变为能够控制世界贸易、拥有众多藩属国的帝国。


汪晖在《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则总结道,魏源看到,人多地少对海外通商的需求,海外殖民地的资源为国内工业提供支持,保护海外贸易对造船业和军事技术的刺激、以大公班衙形式形成的垄断贸易,以及长途贸易的风险和对货币交换的依赖促成保险、金本位制、税收结构的完善化是英国富强的原因。


“魏源注意到一个事实,英国的海上活动超出欧洲范围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当时西班牙垄断着海洋贸易。英国首先战胜西班牙,而后击败荷兰、法国,最终获得通商的主导权。因此通商权实际上产生于治海权。”汪晖在书中介绍,英国殖民主义创造了一种以军事、垄断、占领、转口贸易、工业和金融信贷为纽带的世界市场。“《海国图志·筹海篇》的重要结论之一是,贸易问题必须同时作为军事问题来理解,海战不可避免。”


影片剧照



海洋时代的世界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自言其目的。他放眼寰宇,在《海国图志》里收录了各国地图70余幅,包括他编绘的世界历史地图。逐一为列国作“志”时,他又把中国当作起点,由中国交通的远近,按照五大洲的类别排序。这在如今看来习以为常的做法,在魏源的时代,身为士人儒生,却并非容易。


士人首先面临分辨夷夏的问题。在清政府统治之下,“夷”的概念很微妙,它既能指西方列强,又能指清朝统治者,以及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公羊学主张‘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退为夷狄则夷狄之’,这种以文化界定的华夷的学术背景,使魏源没有狭隘的夷夏观念,将满人纳入到‘华夏’的内部。”郑任钊告诉本刊,“魏源提出,‘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魏源以‘进夷狄’的方式,打破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魏源把边疆划定在清帝国的疆域内,构建世界历史地理图景。“中国之海防,自辽而始,至琼而尽,首尾凡万余里”,他将世界划分为与中国东南海疆相对的“南洋”(东南亚及其海域),与中国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海疆相通的“西南洋”(南亚和西亚印度洋海域),与中国北部陆地边疆相界的“北洋”(欧洲和亚洲北部及俄罗斯),以及西欧诸国的“西洋”。


“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海洋时代论述,对魏源来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在他看来,大陆是抗拒海洋压力的腹地,也是迂回包抄海洋势力的通道。”汪晖在《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将《海国图志》视为兵书,除却详尽介绍各国的武器和制度,魏源力图在清代以前的朝贡体系框架下看待世界的各个区域。比如他书写“南洋”时,呈现越南、缅甸、暹罗等中国曾经的藩属国的失落,“他以荷兰、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五个欧洲国家‘纲纪’南洋。在追溯失落的帝国视野中,‘海洋时代’的世界露出它的真实面貌:它是‘西方’深入亚洲朝贡网络内部的时代。因此,不单是英国入侵或鸦片贸易,而是朝贡网络本身的紊乱,构成中国安全的真正威胁。最为重要的是审时度势、合纵连横,重建帝国对于自己的朝贡网络和贸易关系的军事保护”。


这样的思路未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桐城派大家姚鼐侄孙、曾书写《康輶纪行》的姚莹曾说到魏源编撰出版《海国图志》后的遭遇,“举世讳言之,魏默深独能著书详求其说,已犯诸公之忌”。也就是说,谈论《海国图志》几乎成为士林之禁忌。直至1861年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才援引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维新变法时,梁启超追溯此书为“变法之萌芽”。


这本针对海国的“兵书”,却很快就令海国日本情有独钟。1851年,中国贸易船运去三部《海国图志》至日本。因书中印有天主教字样,触犯幕府的锁国禁令,被视为禁书,由幕府以每部银130文的价格予以收购,拨归幕府御文库学问所和老中牧野忠雄保管。次年又输入一部,归长崎会收藏。


然而,当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造成拉开日本开放序幕的“黑船事件”后,《海国图志》立刻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当年又从中国输入了15部,幕府收购7部,其余8部都投入了市场。幕府不但对书解禁,而且允许训点翻印,出版日译本。一时翻译、刊刻、训解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一股热潮,《筹海篇》和《阿墨利加州(美国部分)》尤其热门。两三年内,《海国图志》的“训点翻刻本”及“邦译本”(日译本)多达20余种。而金泽、福井、神户、伊势等处之学馆,争相采用该书作为教授世界地理基础知识的教科书。但仍供不应求,数年之间,书价倍增。1851年,每本仅值银130文,1859年涨到436文。幕末先觉者佐久间象山、尊攘运动活动家吉田松阴、尊攘派志士桥本左内、赖之树三郎等竞相搜集借阅,一睹为快。他们做眉批,写摘要、心得,邀集志同道合者座谈。恰如梁启超所言,“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此书所激刺,间接以演尊攘(明治)维新之活剧”。


而在中国,直至甲午战败后,《海国图志》才引起重视,多次刊印。此时,魏源已逝近40年。


后 记

1845年,魏源52岁时考中进士。次年秋,任扬州府东台县县令,后因母亲去世而回扬州守制。1847年入两江总督陆建瀛幕府,获经济收入,游历南方各省,访香港、澳门,增补《海国图志》共60卷。1849年,魏源被委署扬州府兴化县知县。3年后,得补授扬州府高邮州知州。在任期间,增补《海国图志》,成100卷。因对太平军抵抗迟误军报,魏源被奏劫革职,后上谕恢复官职,魏源却辞退归里,后率全家避兵战而侨居兴化。自此他专心佛学,自称“菩萨戒弟子魏承贯”。1857年3月26日,魏源病逝于杭州僧舍。是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


参考书目:《魏源研究》,李瑚著;《魏源评传》,易孟醇著;《魏源评传》,陈其泰、刘兰肖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汪晖著;《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其在日本的影响》,陈选著。实习生胡艺玮对本文亦有贡献


 推荐视频

廊桥遗梦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梅丽尔·斯特里普 安妮·科利 维克多·斯勒扎克 吉姆·海尼 莎拉·凯瑟琳·施密特 克里斯托·弗克朗 菲利斯·里昂斯 戴布拉·莫克

天地正气2024

康爱石 彭波 张圣岳 程金铭

功夫乒乓

彭士腾 陆翊 张立威

雪莉2024

雷吉娜·金 兰斯·莱迪克 泰伦斯·霍华德 W·厄尔·布朗 卢卡斯·赫奇斯 阿米拉·万恩 安德烈·霍兰 道林·米西克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井柏然 宋佳 马思纯 秦昊 陈妍希 张颂文 陈冠希 颜卓灵 王维申 胡伶 黄伊凡 陈伟榕 单宝中 梁致力 罗义民

我的阿呆弟弟

大卫·克劳斯 弗雷德里克·劳 David Berton

长白山猎人传说

张浩 王昭 李大强 来喜 石小满

背靠背,脸对脸

牛振华 雷恪生 李强 句号 王劲松 戈治均 佘南南 张嘉益 刘国祥 徐学政 林海海 温谦 马载军 吴玮玲 张艺 韩炳杰 杨亚洲

赌博默示录2

藤原龙也 伊势谷友介 吉高由里子 生濑胜久 香川照之 松尾铃木 柿泽勇人 光石研 岛田久作

人类清除计划3

弗兰克·格里罗 伊丽莎白·米切尔 麦凯尔泰·威廉逊 约瑟夫·朱利安·索里亚 贝蒂·加布里埃尔 Terry Serpico 艾德文·霍德吉 凯尔·赛科特 Barry Nolan 莉莎·科伦-扎亚斯 伊桑·菲利普斯 亚当·康托尔

珊瑚护卫队

青柳翔 田中圭 佐々木希 菅原大吉 水橋研二 池田鉄洋 坂田聡 田中律子 藤木勇人 小日向文世 高畑淳子 夏八木勲

彷徨之刃

王千源 王景春 齐溪 张宥浩 王天辰 周政杰 阿如那 吴双

 相关资讯
更多